傳統手工藝煥發新光彩
——聚焦我市多措并舉推動民族手工業融合創新發展
信息來源: 柳州日報 發布日期: 2025-03-20 15:49 【字體:小中大】
三江農民畫研學活動。(資料圖片)
一支畫筆,一張紙,繪就侗鄉人的生活畫卷;一根針,一條線,織出工藝精湛的苗族刺繡;一片竹篾,一把刮刀,讓竹編產品“乘浪出海”……我市紡織、刺繡、木雕、竹編、苗族銀飾制作、侗錦織造等民族手工業已形成規模。
近年來,我市通過政策扶持、資金注入等方式,支持民族手工業融合創新發展試點企業探索傳統手工藝創新交融路徑,助力其找尋新的發展機遇,讓傳統手工藝綻放出更絢爛的光彩。
人才培養
壯大傳承隊伍
在融水苗族自治縣開展的民族手工業融合創新發展工程(民族刺繡)培訓班上,近百名學員跟隨苗族刺繡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詳細學習了苗族刺繡的圖案設計和針法技巧等知識。
廣西融水錦繡苗山刺繡有限公司董事長梁瑞輝表示:“順應如今市場需求的多元變化,培訓班設置了電腦刺繡技術課程,讓學員掌握現代科技輔助刺繡的方法,同時扎實鞏固傳統刺繡技術。如此一來,學員們能夠具備多方面技能,結業后,只要有意愿就能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從參加培訓到上崗就業,37歲的賈小妹選擇從事苗族刺繡工作。賈小妹感慨道:“以前單純覺得苗繡好看,經過系統培訓,才發現這是一門足以安身立命的手藝。如今在家門口靠苗繡工作,每月不僅能有3000元至4000元的收入,還能將這個珍貴的傳統手藝傳承下去,很有意義。”
盤活傳統手工藝是豐富鄉村生活、發展民族文化產業的重要方式。近年來,我市成立三江侗畫館、清花繡坊刺繡基地等民族手工業產學研基地,加強與培訓機構的合作,組織多元、專業技能競賽培訓活動,形成了從技藝傳承、產品設計、市場營銷的全方位人才培養體系,不斷提高民族手工藝從業者技能水平,為民族手工業融合發展提供人才支撐。2022年以來,我市開展傳統手工藝制作培訓班,培訓1611人次,間接帶動就業5000多人。
技術革新 賦能傳統工藝
在廣西融水錦繡苗山刺繡有限公司內,10余名繡娘在機繡生產線上忙活著。“我們由傳統手工藝向數字化、智能化升級轉型,通過機械賦能,以前10天的工作量,現在1天就能完成,產品生產效率提高的同時質量也有保障。”梁瑞輝介紹。
梁瑞輝還是自治區級苗族蘆笙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其家里四代人都是融水出名的蘆笙制作師傅。“無論是苗族刺繡還是蘆笙制作,現在得到了大家的關注,我也更有信心把它們傳承下去。”梁瑞輝說,“今年一復工我們就接到了3筆訂單,目前都還在趕制中。”
在保留蘆笙音調的基礎上,梁瑞輝制作出旅游產品小蘆笙、改良多管蘆笙等多個品種,通過創新改良傳統的蘆笙讓越來越多人了解蘆笙文化。
融安縣融嘉工藝有限公司從2019年7月投產至今,設計了竹籃、竹燈、置物架、竹籬笆等產品800多種,銷往美國、日本、韓國等30多個國家。去年,在我市民宗部門指導下,公司引入了新設備,產品生產節省了人力、物料成本,交付標準也得到了提高。
在柳江區百朋鎮,村民們利用竹編技藝制作鳥籠,通過對市場調查研究,將生產的鳥籠形成了高端、中端、大眾三個梯度,高端款單價超過千元,中端款四五百元,大眾款一兩百元。不僅如此,村民們抓住信息時代的機遇,通過手機直播打開銷售渠道,每月能售賣鳥籠1萬個左右。
文旅融合 拓寬發展版圖
“我們剛接待了一個800多人的研學團隊。”13日,三江農民畫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吳凡宇向記者分享了這個消息,近10年來,其所在的三江侗畫文化有限公司累計接待10多萬人次研學。“許多人借此了解、繪制并喜歡上了三江農民畫,為了這幅畫奔赴這座城。”吳凡宇說,上個月,公司還與獨峒鎮農民畫作者簽訂了首批5萬多元的聯農益農訂單創作協議,當地農民畫作者拓寬了收入渠道。
在三江侗畫館,不僅有豐富多彩的三江農民畫,還有眾多創意文創產品。如冰箱貼、手機殼、化妝鏡、杯墊、水杯等,深受游客青睞。這些文創產品均由吳凡宇的團隊打造。吳凡宇采取“公司+基地+作者”運作模式,將三江農民畫轉化為特色文旅產品,并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銷售方式,讓產品走進更廣闊的市場。
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負責人表示,我市將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立足柳州資源稟賦和特色優勢,以民族手工業融合創新發展為載體,助推民族地區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帶動就業創業、鄉村振興、文化傳承、民族團結進步,促進各民族在經濟活動中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