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塊頭”風電塔筒是如何誕生的?
——走進柳州風電裝備產業鏈企業
信息來源:柳州日報 發布日期:2025-01-20 16:37 【字體:小中大】

柳州恒嘉塔筒制造有限公司的工人在吊運塔筒。 本報通訊員 覃慶和 攝

工人在進行塔筒探傷檢測。
1月16日,冬日暖陽灑落大地。融安縣崇山峻嶺上,百余米高的風電塔筒支撐起的風機葉片緩緩轉動,源源不斷輸出綠色電能。在融安縣城,塔筒制造企業機械聲轟鳴。
當天,記者走進柳州恒嘉塔筒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嘉塔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存放堆場里的白色“大塊頭”——塔筒。
“豎立在山上的塔筒,是由5段20米到25米的塔筒拼裝而成的,最大直徑達5米,最小直徑約3.7米,總高超過110米,重約314噸。”恒嘉塔筒生產經理陳源說,作為風機機組的基底,塔筒的生產并不只是簡單的焊接。
跟隨著陳源的腳步,記者來到塔筒生產車間,一摞摞厚度不一的鋼板堆放在下料區。
“這些鋼板是生產塔筒的原料。”陳源說,鋼板變成塔筒,需要經過下料、卷板、縱縫焊接、組對、環縫焊接等10多道工序。“在流水線生產順暢的情況下,每天能生產2段塔筒,相當于生產一套塔筒需要超過2天的時間。”
在這環環相扣的生產中,42歲的探傷檢測員劉青松對把控塔筒質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已完成環縫焊接的塔筒,在機器的驅動下均速緩慢地旋轉。拿著超聲波探傷儀的劉青松爬到塔筒內部,在環縫表面均勻地涂上耦合劑,用探頭來回在焊縫上進行探測,眼睛盯著超聲波探傷儀上的波形圖。
“焊縫表面的每一寸都要檢測到,確保成品下線時沒有裂紋、夾渣、氣孔、未熔合、未熔透等缺陷。”已干了10多年探傷檢測的劉青松說,一段塔筒有8至10條環縫,檢測完需要三四個小時,既要有耐心又要細心。
如果檢測出環縫表面質量有缺陷如何處理呢?00后盤林林作為恒嘉塔筒技術質量管理負責人,深諳解決之道。
“我們的表面質量合格率在99%以上。”盤林林說,如果環縫表面質量出現問題,要先將缺陷部位的焊縫去除,重新進行焊接修復,再進行探傷檢測,直到合格為止。
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恒嘉塔筒的生產并未放緩。
“去年我們生產了70多套塔筒,銷往桂林、百色等地。”陳源說,隨著我國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規模不斷擴大,以及融安縣加大對新能源產業的布局,他相信新的一年產量將有更大的提升。
近年來,融安縣加快布局新能源賽道,大力推進風電、光伏、頁巖氣等產業發展,積極引進風電產業關鍵零部件及配套企業落戶,不斷延伸產業鏈。2024年,該縣新能源發電量突破9億千瓦時,年貢獻工業產值3.34億元以上。
融安縣只是我市新能源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據統計,2024年,我市新能源產業產值同比增長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