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記憶丨侗族大歌,古老的歌謠唱響世界
信息來源:柳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發布日期:2022-06-07 16:35 【字體:小中大】
柳州,又稱龍城,位于廣西中北部,是山水景觀獨特的歷史文化名城,居住有漢、壯、苗、瑤、侗等44個民族,孕育出內容豐富、底蘊深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期我們帶您一同探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侗族大歌的前世今生。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無論是音律結構、演唱技藝、演唱方式和演唱場合均與一般民間歌曲不同,它是一領眾和,分高低音多聲部諧唱的合唱種類,屬于民間支聲復調音樂歌曲,這在中外民間音樂中都極為罕見,侗族大歌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藝術形式,對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傳承和凝聚都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體現。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
大歌,侗語稱為“嘎老”,“嘎”,歌也,“老”,既含有大之意,也含有人多聲多和古老之意;是一種由歌隊(眾多人的參與)集體演唱的古老歌種,故譯為大歌。這種歌,在廣西主要流傳于三江梅林鄉、富祿鄉、洋溪鄉沿溶江河一帶的侗寨。大歌,是侗族人民集體歌唱的多聲部民歌。這種歌通常在節日里,男女歌隊坐在鼓樓或圍在火塘邊進行對唱,用歌來表達感情,贊美大自然。
侗族大歌曲式結構獨特,每首歌均由“歌頭”“歌身”“歌尾”三部分組成。大歌聲部之間的關系是領唱與合唱的關系。大歌的聲部通常為二聲部。在民間,稱高音聲部為“雄音”、稱低音聲部為“雌音”。其主要旋律一般在低音聲部,高音聲部(俗稱“索伴”)都是在低音聲部上(俗稱“索吞”)的變唱。也就是說,低音聲部是高音聲部的基礎,高音聲部由低音聲部派生的。高音聲部通常由一至三人輪流領唱,其余人員均唱低音聲部。領唱與眾唱相互配合的二部合唱,是大歌多聲部的基本形式。除了這一基本形式外,聲音大歌有所不同,在每一句歌的后面都有一個比較長的襯腔,唱襯腔的主旋律在高音聲部,由唱高音聲部的人員輪流領唱,低音聲部用持續低音“6”襯和,旋律優美,多聲效果豐富。
侗族大歌亦可按性別和年齡分為“男聲大歌”“女聲大歌”“童聲大歌”等種類。隨著時代的變遷,侗家歌師們為豐富大歌的內容和種類,滿足人們文化生活的需求,又創作出許多歌唱新生活、贊美新時代的混聲大歌。
“飯養身,歌養心,”這是侗家人常說的一句話。也就是說,他們把“歌”看成是與“飯”同樣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當作精神食糧,用它來陶冶心靈和情操。侗族人民視歌為寶,認為歌就是知識,就是文化,誰掌握的歌多,誰就是有知識的人。在侗族地區,歌師是被大家公認的最有知識、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