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記憶 | 壯族師公舞,以面具起舞,以藝術流傳
信息來源:柳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發布日期:2022-09-15 15:19 【字體:小中大】
柳州,又稱龍城,位于廣西中北部,是山水景觀獨特的歷史文化名城,居住有漢、壯、苗、瑤、侗等44個民族,孕育出內容豐富、底蘊深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期我們帶您一同探尋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壯族師公舞的前世今生。
壯族師公舞
流傳于柳江境內的壯族師公舞,起源于我國古代華夏民族,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民間藝術形式,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師公老藝人介紹,師公舞是順治年間傳入柳江的。
《柳州府志》有“結花樓祀圣母”的記載。1983年柳江里雍新安古墓出土的滑石人面具,是東漢時期的石具,屬我國現存的“儺”祭面具最古老的一種。唐元和十年農歷六月,柳宗元到雷場(大龍潭)求雨。宋代桂林儺面與柳州巫舞結合形成了柳州“武壇”師公舞。人們用師公舞這種形式來消災避邪,祈求風調雨順,人丁興旺。
柳江壯族師公舞,大體分為兩大類,一是文壇,一是武壇。舞者面戴面具,身穿樹葉、八卦道袍,手執朝板、寶劍、日、月、銅鈴等道具,伴奏以鼓(蜂鼓)、鑼、大小鈸等打擊樂器為主,具有鮮明的儺文化特征。舞蹈時固定方向為東、西、南、北、中,舞蹈動作有:上在步、退三步、五龍進水、含碗翻、雪花蓋頂、三元手、舞雙劍、舞長刀、日月照等。特點是:剛柔并蓄,有盤古開天地時的震天撼地的翻滾,也有白馬仙姑、紅引仙娘的梳妝柔情,更夾帶有武術動作。顯現出它的原生態特征。柳江師公舞是古代道教中的分支,因而又有著與宗教文化交融相存的特征。
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化形態沿襲至今,柳江壯族師公舞具有歷史、科學、實用等多種價值。1992年中國儺文化國際研討會在廣西召開,柳江壯族師公舞為研討會的演出,得到了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及國內學者的重視與高度評價,為中國儺文化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1996年柳江文化館收集整理了師公舞資料,編排節目參加在柳州市舉行的96廣西民歌節開幕式表演,獲得國內外賓客的一致好評。